新媒体的绩效考核怎么做(解读字节跳动如何做绩效管理)
- 运营
- 5个月前
- 24
字节跳动是如何给来自全球三十多个国家的11万员工打绩效的?
仅从 2017 年至今,这家公司的员工数便从几千人迅速增长至 11 万人。 可以预见的是,如果没有好的绩效评价体系,那么管理能力的规模化将成为十分棘手的问题。
“你很难给十多个国家的同事培训,你也很难给几千甚至上万的管理者去讲怎么做绩效管理,我们当时就认为,公司的高速发展,必然要用一个高效的工具和系统来承载我们的绩效管理理念、方法与实践。”字节员工表示。
五年前,为了应对这些问题,字节跳动开始在内部尝试创新的绩效管理工具,后来这就成为了飞书绩效最初的模型。
2021年,飞书绩效正式开启商业化,其应用外溢到更大范围,理想汽车、小米纷纷成为了尝鲜者。在更多从业者看来,这个脱胎于管理十几万人实践的工具,带来的可能不只有绩效管理的方式,更有“绩效”这个管理难题的有效解法。
环境变了 绩效管理的方式也要变
2021年6月,在接任字节跳动CEO后,梁汝波首次对外公开亮相。 他在2021源码资本创业者年会上谈及了一个有趣的话题: 如何管理一家业务遍布全球200多个城市,拥有超10万名员工的大规模、业务多元且快速发展的公司。
他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工具。2016年,字节跳动的员工人数来到了四千人,管理的压力在肉眼可见地增加,公司也希望更加科学地评价员工业绩,更有效地激励员工。
当年9月,飞书绩效的前身正式在字节上线。与所有的产品一样,飞书绩效的首个版本遭到了字节员工的集体吐槽。“这是给HR做的产品,而不是给员工做的产品”、“过于专业视角,看不太懂”、“产品设计复杂,需要操作很多次”。这样的反馈在群聊中不绝于耳。
顶着初期的不佳反馈,飞书绩效的迭代仍在持续进行。“时代的要求变了,我们管理的方式也要相应做出变化。”飞书绩效的产品负责人表示。
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,中国公司开始雇佣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员工,迈入现代化管理。传统的绩效考核应该怎么打,大部分公司仍在沿袭一种唯指标论:既然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围绕目标展开的,那么绩效就该考核目标的达成率。比如年初定的营收目标是100万,年底完成80万,完成率是80%,绩效得分就是80分。
但到了当下,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开始迅速变化,考核目标完成率的绩效模式开始显露弊端,其中尤为显著的问题是:企业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业务的变化方向,也越来越难以预设一个“正确”的目标,很容易出现绩效目标与实际业务脱钩、偏离等问题。
那仅仅靠设定一个目标,年底再去看看完成情况,这样的绩效管理科学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为了应对这个问题,一种新的绩效管理办法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公司采用:即通过搜集关于员工的全方位信息(如工作产出总结、目标完成情况、协作同事的评价等)对人才进行综合判断,更真实地反映出员工实际产出对组织的价值贡献。
这成为了字节跳动在开发飞书绩效时的基本理念。考核一个员工,光有一个目标和基于目标的数字指标是不够的,如何完整地呈现一个员工的价值,管理者需要更多的信息。
更现代的绩效管理 需要一个辅助驾驶系统
员工的评价信息收集够了,但要更科学地进行绩效管理,字节想的还有更多。
2017年,字节开始使用OKR。OKR鼓励员工挑战高目标,专注于业务增长和创新,如果绩效评估仅仅观测OKR的完成率,那结果一定是不会有员工挑战高目标。
飞书绩效对此做出了大胆的改变:让绩效评价不完全参照KPI或OKR目标。“如果绩效评价要考核目标,员工自然就不敢设置高目标,自然也不会鞭策自己去追求高产出了。”飞书绩效负责人表示。
因此,字节的绩效评估不看员工的OKR完成了多少,而是看员工的实际产出有多少。这里既包含一些量化数据,比如产品的DAU、营收额,也包含一些不太容易量化的产出,比如推动一个重要项目落地的各种付出,但一定不是简单的OKR完成率。
“这一系列的考虑其实都是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员工有没有完成指标,而是员工在工作中的一个综合表现。如果一个团队负责人要管几十个人,他/她怎么知道某个员工的综合表现?信息从哪来?这都是问题。他们需要辅助驾驶系统。”飞书绩效产品负责人说。
对此,字节的解法是进化一版“360反馈”。
360反馈,意思是你的上下左右,只要和你协作过的同事,都可以参与你的评估。360反馈最大的好处,就是收集了多方的信息反馈,尽可能真实还原一个人的绩效表现,而不是只凭借员工的“自卖自夸”,或者上级的印象。
360反馈并不是市场的新鲜发明,飞书绩效基于自己的能力在传统的360系统上做出了众多变化。比如在很多公司,360反馈容易变成拉帮结派,员工只拉跟自己关系好的人对自己进行打分。但飞书绩效目前能基于后台数据,根据协作的紧密程度,智能推荐反馈人,用数据过滤了人的主观偏差。
为了保证绩效结果的公允,飞书绩效在360反馈的基础上,还增加了一项功能——“绩效校准”。
心理学中有一个认知偏差叫“多看效应”,指的是:我们会对熟悉的人与事,产生过多的好感。引用到绩效评估当中,一些不成熟的管理者,可能就会把高绩效给自己更“熟悉”的员工,而不是基于员工们的业绩产出进行判断。
因此,在上级评估完员工绩效后,飞书绩效又增加了一轮绩效校准,相当于是多上了一重保险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图片,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jianghaiseo.com/post/34698.html